锂电池国标出台,就其影响而言,充电宝行业首当其冲。
智能手机电池不耐用,充电宝就被发明了出来,并随着前者一起,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。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上,一旦某种商品成为必需品,就意味着该行业将迅速扩张,这从以下数字里可以窥探一二。《2014年度中国移动电源市场研究报告》显示,2011年至2014年,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分别为34亿元、58亿元、105亿元、165亿元。并且,据业内预计,2015年国内移动电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0亿元,同比增长51.72%,2016年将达到320亿元。
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看出,这是一个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过50%的行业,一个前景诱人的行业,同时也是一个鱼目混珠的行业。
其混乱程度,一方面表现在质监部门的数据上,云南省质监局最近一次抽检结果显示,昆明市场上充电宝实物质量未通过率达到98.75%。而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中,32个批次的充电宝,无一合格。
另一方面表现在充电宝因质量不合格,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。如 2014年8月24日,北京地铁15号线第四节车厢某乘客充电宝自燃;2014年5月8日,深圳地铁一乘客携带的充电宝发生爆炸,继而引发踩踏事故;2014年4月8日,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乘客行李箱内的充电宝发生爆炸……
充电宝行业之所以如此混乱,是因为该行业门槛较低。充电宝结构简单、材料易得,一直以来,行业没有规范、没有标准,导致作坊式生产都能在这个行业中生存。同时这又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,谁都想来分一杯羹。生产端大量生产,市场上打价格战——典型的野蛮生长。
锂电池国标的出台,意味着上述局面将得到遏制或是终结。
国标在厂房与市场间竖起一道防火墙,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能流向市场。这导致那些此前无标准、无质量保证的厂商只有两条路可走:要么退出这个行业,要么改善工艺,使产品符合国家标准。
改善工艺并不简单,充电宝制造与制造业的其他企业一样,考验的是将材料加工成商品的效率,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管理。而对于那些小的充电宝厂商而言,企业现代管理体制,很难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。同时,与大企业相比,其在原料、渠道、营销、品牌等方面,也不具有优势。
所以,可以预见的是,很多充电宝的厂商,将因为锂电池国标的出台而退出这个市场。行业将从原始的价格竞争中脱离出来,走向品牌与质量的竞争。
这是充电宝行业的一次机会,机会属于行业中的大厂商、大品牌。这样的企业,具备多方面的优势,产品能达到或者说接近于国标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具有支持其并购的融资能力和管理队伍,可以吞并那些准备退出市场的充电宝生产企业,以扩大产能,占领后者留下的市场空白。
也就是说,这是一次典型的充电宝行业整合机会。实际上,整合早已发生,2014年,充电宝行业的生产企业由之前的5000家突然降至2014年底的500家左右。而对于此次行业整合机会,业内预计,厂商数量或再次下降至20家。
这样的行业堪称寡头垄断,但消费者不必担心因此带来的涨价,因为即便厂商数量下降至20家,在法律的保证下,他们不可能形成类似于垄断的价格联盟,在价格决定上,厂商不具有优势。
锂电池国标出台,对于充电宝行业来说,结果只会有一个:行业整合——厂商数量继续大幅下降,市场由大品牌、大厂商瓜分,行业自律水平提高,厂商会投入资本进行研发,以便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。
这一结果,对消费者来说,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充电宝,还可能因为厂商的研发水平提高,买到更好用的充电宝。